来源:互联网
一、储能行业概况
储能按方法分按方法粉主要可分为电池储能、电感器储能、电容器储能几大类,此外,还有其它的储能方式:比如机械储能等。1、电池储能大功率场合一般采用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应急电源、电瓶车、电厂富余能量的储存。小功率场合也可以采用可反复充电的干电池:如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2、电感器储能电感器本身就是一个储能原件,其储存的电能与自身的电感和流过它本身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E=L*I*I/2。由于电感在常温下具有电阻,电阻要消耗能量,所以很多储能技术采用超导体。电感储能还不成熟,但也有应用的例子见报。3、电容器储能电容器也是一种储能原件,其储存的电能与自身的电容和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E=C*U*U/2。电容储能容易保持,不需要超导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储能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储存的能量可以用做应急能源,也可以用于在电网负荷低的时候储能,在电网高负荷的时候输出能量,用于削峰填谷,减轻电网波动。能量有多种形式,包括辐射,化学的,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力,高温,潜热和动力。能量储存涉及将难以储存的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更便利或经济可存储的形式。按技术分类,根据储能技术能量存储原理的不同,储能技术可分为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以及机械储能。
电化学储能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进行能量的存储和释放,这类储能技术运用非常广泛,主要产品有铅酸电池、锂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电磁储能主要是靠建立磁场或者电场存储电能,主要产品有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机械储能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形式存储,主要产品有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
储能电站可以作为新能源并网的"缓冲区",从而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电能质量,维护系统的稳定性。2016年12月27日,最后一台具有虚拟同步机功能的光伏单元在国家风光储示范电站并网调试,标志着世界首个虚拟同步机示范工程投入实验运行。虚拟同步机发电技术是一种适用于新能源领域,能等效常规同步发电机运行特征的先进技术。应用这种先进的控制技术,能使风机、光伏发电设备更加智能,具备频率自适应能力,提供电网暂态稳定支撑能力,实现清洁能源友好并网。
二、氢储能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氢储能行业项目投资及项目完工的数量的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氢产能的市场规模将达1518MW,同比增长126.6%。氢能源行业公司中,国家能源集团和中国石化的氢气生产能力最强,这两家企业均在全国各地进行业务布局,参与全产业链的环节。其他企业也通过自身业务发展、创建氢能公司、参股相关公司等方式布局氢能源行业。
从企业氢能业务的竞争力来看,国家能源集团和中国石化的竞争力排名较强;其次是宝武集团、中国石油、河钢集团、华昌化工等企业,在业务布局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均较为领先。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氢能源作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央企在不断入局。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氢能作为具有高效供能效应的清洁能源,在全面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前景广阔。在储氢环节,目前高压气态储氢是中国主流发展方向,但其存在安全隐患大和储氢密度低等问题。有机液体储氢配合成熟的成品油供销体系具有非常优秀的发展前景,可由此技术为突破口,打破氢能储存技术壁垒,加速氢能产业发展。
在输氢环节,目前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有效途径是利用管道实现长距离跨地区运输,无论是气氢管道输送还是液氢管道输送,在金属/非金属管材评价、安全运行、工艺方案及标准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关键难题亟待解决。
三、氨制氢下游应用情况分析
近年来,氢能热潮席卷全球,氢产业成为多国能源领域发展的重点,然而,氢气的远距离运输却始终是行业的痛点。在我国氢气储运环节中,高压长管拖车储运氢气目前是行业主流,但这一方式却因储氢效率较低而发展前景受限。在此情况下, 化学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等新型方式受到了业界青睐,而氨-氢这一方式则是化学储氢技术路线中的一种。
在同等条件下, 液氨在标准大气压下-33℃就能够实现液化,与之相比,如果直接运输液氢温度则需要降至 -253℃左右,液氨运输难度相对更低。同时也有研究数据显示,液氨储氢中体积储氢密度相对液氢可高1.7倍,同时也远高于当前主流的高压长管拖车储运氢气的方式,其优势已较为明显。
氢的储存和运输成本太高,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氨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是天然的储氢介质;常压状态下,温度降低到零下33摄氏度就能够液化,便于安全运输。目前全球八成以上的氨用于生产化肥,因此氨有完备的贸易和运输体系。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再将氢转换为氨,运输到目的地。可以极大降低氢的运输成本,并且提高运输的安全性能。
在“氨-氢”的技术迭代下,氢能源零碳循环的万亿蓝海已经打开,必将催生出一批领头羊。加快发展集绿氨产业、氢能产业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于一体的“零碳循环”的万亿级产业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标签: